一秒记住【顶点小说】
dingdian100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长安又落了一场大雪。
这座雄伟的大汉帝都,在一夜之间变得苍老了起来,呼啸的北风席卷着雪花在天地间四散飞舞,将整个天地都染成白茫茫一片。
今天是大年三十,然而长安城上下都见不到半点红色,反而家家户户都挂着缟素。
就连向来热闹的青楼酒坊,今日也都一律关门歇业,无论街头还是巷尾见不到一个人,不时还能听到不知从何处传来的呜咽哭泣之声。
整座城池都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悲戚。
在被大雪覆盖的街道之中,一辆不起眼的黑色马车从中缓缓驶过,车轮压着新雪发出“吱呀吱呀”的声音。
马车一路驶到皇城外。
皇城外有一名模样英武的年轻人早就等候在此,见马车到来,快步前去迎接。
只见车帘缓缓掀开,一名手持羽扇,两鬓斑白的老者从中缓缓走出,年轻人见状连忙伸手搀扶,并提醒道:“地上滑,老师您慢些。
老人看向年轻人,无奈道:“伯约,你身为宫中禁卫统领,专程在此候我,未免也太不成体统了。”
这年轻人名为姜维,字伯约。
乃是如今的宫中禁卫统领。
而这老人,自然便是诸葛亮。
姜维搀扶诸葛亮下车,闻言笑道:“老师误会了,是陛下遣我来此迎接您的。
“陛下说老师您年事已高,外面又落了雪,要我小心接您入宫。”
诸葛亮闻言这才微微放心。
姜维虽是他学生,但毕竟身兼要职,若无天子之令便前来迎他,必然会遭人诟病。
“老师,陛下以及其他几位大学士都已经在阁里等候许久了,您还是快些入宫吧,别让陛下等太久。”
姜维将一件大氅披在诸葛亮身上,又将一个暖炉放在诸葛亮手心,然后在他耳畔低声说道。
诸葛亮点了点头,然后便在姜维的陪伴下一同迈入皇宫,往内阁方向而去。
很快,两人便抵达了内阁外。
内阁里地龙烧得正旺,一踏进去,热浪夹杂着淡淡的檀香香气便扑面而来。
此时在内阁之中,大学士们早已到齐了,听到脚步声后,纷纷将目光投了过来。
诸葛亮径直走入内阁,向坐在上方的那道身影颤颤巍巍地行礼道:“臣,参见陛下。”
主位之上,年轻的天子站起身来,上前去亲手搀扶诸葛亮,并道:“太师何必多礼,快快请起。
“谢陛下。”
诸葛亮这才站起身来,他抬起头看向面前的年轻天子那熟悉的容颜,一时间微微有些恍惚。
真是......像啊。
在心里感慨一句后,诸葛亮收敛心神,问道:“陛下,臣不久前才刚刚得知噩耗......先帝身体向来康健,为何会突然驾崩?”
就在三个月前,他卸下大司徒以及国子监祭酒之位,告老还乡,打算返回南阳故居生活。
然而仅仅过了两个月的时间,他便收到了一则消息??天子,驾崩了。
没错,天子刘协于一月之前驾崩,享年五十四岁。
眼前这位是刚刚登基不久的太子刘珏。
听到诸葛亮之言,刘珏的眼眶微微发红,哽咽着说道:“父皇是于睡梦之中驾崩......太医说是寿终正寝。”
诸葛亮一时怔然,喃喃自语道:“寿终正寝么......”
他的眼前不由自主地开始浮现出数月前先帝送别他时的场景,音容笑貌仿佛还历历在目。
“孔明,你真是太狡猾了,这么早便告老,留朕一人在宫中,真是好不孤独。”
年迈的天子拉着他的手臂笑着说道,但笑容却有些落寞,眼中更是透着不舍。
“奉孝,文和,奉先他们都离世了,路途遥远,你要多加注意身体。”
天子站在皇宫门口,与他摇手作别。
而这一别,便是天人永隔。
不知不觉,诸葛亮的眼睛也湿润了,过了许久之后才压下心中的悲痛,对刘珏道:“陛下请节哀。”
看见诸葛亮满面的泪水,刘珏心中也是唏嘘。
诸葛亮是他老师,又是朝中所剩不多的开国老臣,与他父皇之间的君臣之谊十分深厚。
先帝驾崩,他们这些老臣们的悲痛不比他要少。
如大司空袁熙在得知先帝离世的消息后,生生在府上哭得吐血昏迷了过去,至今仍在养病。
“陛下,还是先讨论正事吧。”
这时候一道略有些不合时宜的声音传来,诸葛亮和刘珏看去,说话之人正是司马懿。
这么多年过去,司马懿看起来也苍老了不少,但他的精气神看起来要比诸葛亮好上许多。
他比诸葛亮大两岁,如今也有五十六岁了。
自诸葛亮卸任内阁首辅的职责之后,他便成为了新的内阁首辅,文臣之首。
“嗯,也好。”
刘珏没有否认,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,再度看向众人时,已经恢复了天子的威严。
“先帝驾崩,今日召集诸位大学士前来,是为了商定先帝的谥号以及庙号。’
“诸位大学士请各抒己见吧。”
如今的内阁大学士,分别是司马懿、杨修、徐庶、庞统、法正、鲁肃以及荀攸。
郭嘉早在二十年前就去世了,贾诩也在五年前去世,空出来的两个席位就由徐庶和庞统递补上了。
至于荀攸,他的上位则经过了漫长的时间。
毕竟他曾经是从逆的罪臣。
不过因为刘协选择宽恕了他们这群罪臣,所以他也得以继续留在朝廷,最终凭借自己的能力,在诸葛亮告老之后成功进入内阁。
而今日要商议的主题,就是关于先帝的谥号以及庙号。
其实这个问题礼部的官员们已经争论许久了,却始终没能拿出个结果。
毕竟这位天子的功绩实在是太大了,既光复了大汉,又开创了建安盛世,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做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。
所以怎么拟定谥号和庙号是个相当困难的事。
而且这关系到皇帝的身后名,必须要慎重。
荀攸沉吟许久,缓缓开口道:“陛下,先帝谥号如何还有待商议,但先帝之功绩,‘太高中世’四大庙号,可占一中”字。”
“中祖也,谓承前启后,复兴宗庙之主,其德足以绍述先业,功足以振起衰微,故称为中祖。”
“故而臣以为,定先帝庙号为中祖最为合适。”
“太高中世”为最顶级的四大庙号,其中“太”和“高”这两个庙号,都只有开国皇帝才能拥有。
而“世”这一庙号,多落于中兴之主的头上,如光武帝刘秀便是世祖。
“中”这一庙号最为难得,因为需要国家两次衰落后又再度兴旺崛起,而这也与先帝刘协的功绩最为吻合。
所以在荀攸看来,没有比中祖更合适的庙号了。
荀攸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其他几位大学士的认可,鲁肃、法正、杨修均觉得这个庙号没有争议。
“太师,您觉得呢?”
刘珏看向诸葛亮,向他问道。
诸葛亮沉吟了片刻,然后才缓缓说道:“陛下,以先帝之功绩,自然是当得起中祖庙号的。”
“关键是谥号,该取何字?”
庙号容易定,谥号就难了。
庞统闻言说道:“这是礼部拟定的几个谥号,请太师过目。”
他说着起身将一张纸送到诸葛亮面前。
诸葛亮低头看了一眼,见到上面分别写着“昭武”“宣武”“文昭”等等等等。
而这时徐庶在一旁说道:“我以为,“昭武‘二字合适。”
“陛下平逆贼,定天下,开新政,令我大汉空前强盛,此等圣德通达,当谥‘昭’。”
“太师觉得如何?”
昭字意为“圣闻周达”,即君主具有广博的智慧、卓越的声望,并能将德行与政策通达四方。
《逸周书?谥法解》提到“圣闻周达曰昭”,强调君主在治国理念和道德教化上的深远影响力。
武则代表“克定祸乱”或“威强?德”,即通过武力平定叛乱,维护国家安定。
按照先帝一生的功绩,“昭武”的谥号还是颇为合适的。
但其实最合适的还是“光武”二字,不过大汉历史上已经有一位光武皇帝了,总不能定一样的谥号。
未等诸葛亮说话,法正便摇头道:“不妥,以“昭武”为谥,未免太强调先帝的武功,而忽略了先帝的文治之功。”
“先帝不但爱民如子,广施仁政,更是开创科举,立国子监、军事学院,定我大汉万世之基!”
“依我之见,先帝文治之功犹胜于武功,以‘文昭’再合适不过。”
法正和徐庶持完全不同的意见,他更倾向于为先帝定一个彰显其文治之功的谥号。
而他的意见也得到了杨修,鲁肃,庞统三人的一致认可,纷纷点头赞同。
文向来要高于武,文昭肯定是要比昭武更高一级的,这也是朝中不少大臣都认可的谥号。
天子刘珏闻言微微点头,他也觉得“文昭”不错,于是他看向了一直没有发表意见的诸葛亮,问道:“太师有什么想法?不妨直言。”
其他大学士们也纷纷看向了诸葛亮。
虽然诸葛亮已经告老,但在威望和资历却极高,几十年来辅佐先帝可谓是兢兢业业、呕心沥血,以至于身体都累出了病,不得不提前致仕。
但他为大汉立下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。
如今新政之所以能推行顺利,大汉之所以能强盛到今天这个地步,眼前这位老人有着极大的功劳。
哪怕身为同僚的他们也尊敬与认可。
“文昭么?”
诸葛亮刚刚似乎是在想其他事情,闻言这才回过神来,见天子与众人都在看着自己,他垂下眼眸,沉思了良久,方才缓缓开口。
“陛下,以‘文昭”为谥固然好,但......老臣以为,这仍不足以彰显陛下之功绩。”
听到诸葛亮之言,众人包括天子在内,都不由得愣了愣。
“文昭”还不够彰显先帝功绩?
须知“文”可是最顶级的谥号了!
刘珏询问道:“那太师觉得该为父皇定什么谥号最合适?”
话音落下,诸葛亮便毫不迟疑地道:“当以’圣武’为谥!”
众人闻言皆是一呆。
圣武?
诸葛亮浑浊的眼睛在此时亮起了别样的神采,原本有些佝偻的腰杆也挺直了起来,只见他他振声说道:“先帝仅用七年便扫平各路逆贼,平定乱世;十年令我大汉国泰民安、恢复强盛!”
“先帝圣德合天,武略盖世,唯有以‘圣武’为谥,才能彰显先帝之功绩!”
古往今来,没有哪位帝王以“圣”字做过谥号,因为这个字实在是太大了,谁能当得起?
但在诸葛亮看来,他们的先帝绝对当得起!
这位三兴大汉、扫平逆贼、开创科举、推行新政、爱民如子的帝王,是要超越哪位文帝的存在!
这样的一位旷古绝今的帝王,如何不能称之为“圣”?!
看着眼前因为心情激荡而面色微微发红的诸葛亮,几位大学士心中也是唏嘘,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后,最终在司马懿的带领下齐齐开口。
“臣等附议。”
虽然“圣武”的谥号是很破格,而且也是前所未有,但如果用这个谥号的人是先帝,那就并无不妥。
刘珏见所有内阁大学士都赞同,于是便点头道:“既如此,那便以‘圣武’为先帝的谥号吧。”
“陛下英明??”
群臣纷纷拱手称颂。
谥号定下,刘珏心头的一块大石也落地了,他让其他几位大学士继续在内阁处理政务,然后单独将诸葛亮请到了温室殿内。
“太师请坐。”
天子想要亲手搀扶着诸葛亮落座。
在诸葛亮面前,他向来都是执弟子礼,以前是太子的时候如此,现在当了皇帝依然如此。
对于这位从小便教导他的老师,他很尊敬。
诸葛亮拱手说道:“陛下如今已是九五之尊,如此不符合规矩。”
虽说如此,但他还是拗不过天子,只得坐下。
两人落座,刘珏为诸葛亮亲手斟上一杯茶水,然后问道:“太师,您这次回来不会再离开了吧?”
诸葛亮说道:“回?陛下,等到先帝丧期结束,便会返回南阳。”
他已经告老隐居,若非这次朝中遭逢大变,他是不会回来的。
刘珏闻言顿时面露失望之色,忍不住道:“太师年事已高,身体又不好,何不留在长安养老?”
“而且如今朕刚刚登基,也需有人辅佐,好稳定朝局。”
诸葛亮笑了:“陛下,臣乃乡野之人,乡野生活才更加适合臣。”
“至于辅佐陛下....有诸位内阁大学士在,又哪里需要老臣?”
他清楚天子不过是找借口想让他留下罢了。
先帝虽是忽然驾崩,但皇位交替却是十分平稳,朝局也根本不存在什么动荡。
刘珏脸上闪过一丝讪讪之色,他知道自己这拙劣的借口无法说服眼前的诸葛亮,不过他还是想尝试一下。
“可是南阳距离长安路远,朕想见太师一面,也是难上加难。”
刘珏说道,眼中有不舍之色浮现,“郭太傅早已故去,父皇也龙驭宾天......朕如今只剩下太师您了。”
天子的语气莫名有些伤感。
郭嘉是最早教导他的老师,只不过这位老师英年早逝,此后便是诸葛亮一直在悉心教导他,陪伴他的时间不比自家父皇要少。
对于他而言,诸葛亮是亦师亦父的存在。
这份感情是难以言说的。
望着面前的一脸不舍年轻天子,诸葛亮轻轻说道:“陛下......老了。”
一句话里,满含疲惫。
刘珏不说话了。
他明白,眼前的老人为大汉鞠躬尽瘁,耗尽了心血,就像是一支快要燃尽的蜡烛。
他不能再自私地把这位老人留下来了。
两人都没有再说话,只是无言地饮茶,直到杯中的茶水饮尽。
诸葛亮放下茶杯,颤颤巍巍地起身,对天子拱手道:“陛下,时候不早了,臣先行告退。
刘珏没有劝阻,他知道诸葛亮一路舟车劳顿十分辛苦了,于是起身相送。
一君一臣一路走到皇宫门外,刘珏将诸葛亮送到马车前,依然恋恋不舍。
“老师……………保重。”
天子握着诸葛亮的手说道,神色真挚。
诸葛亮欣慰一笑,向天子一丝不苟地行了一礼后,转身登上马车。
很快,马车在大雪中渐行渐远。
天子在原地驻足良久,直到目送马车消失在街角,依然没有离去。
“陛下,外面天寒,还是早些回宫吧。”
一旁的姜维小声提醒道。
天子收回目光,叹了口气,转身返回皇宫。
诸葛府邸。
诸葛亮回到家中后并没有休息,而是站在书房的窗前,看着外面漫天飞舞的大雪。
他在沉思。
先帝故去,新帝登基。
虽然这位年轻天子宽仁英明,和先帝十分相像,是被他悉心教导过的,但是他还是忍不住有些担忧。
天子,能带领大汉走向更加强盛的道路吗?
能肩负起这个庞大帝国的重担吗?
他想陪伴,他想见证,他不放心,他......
老了。
诸葛亮站在窗前凝思良久,最终走回到书桌后,铺纸研墨,开始奋笔疾书。
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先帝不以臣卑鄙......”
不知过了多长时间,书桌上的油灯爆出一个灯花,诸葛亮才放下手中的毛笔。
他将书桌上写好的奏疏晾干、叠好,装入信封之中,放在案前。
写完这封奏疏,他整个人似乎轻松了不少,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容。
而在这时诸葛亮只觉得眼皮沉重,一阵倦意忽然袭来,于是就这样趴在桌案上,沉沉睡了过去。
桌案上的油灯渐渐熄灭。
窗外,大雪纷纷。
大汉昭明元年。
前麒麟阁大学士、内阁首辅、大司徒、文臣之首,国子监祭酒、太子太师诸葛亮,于梦中逝世,享年五十四岁。
帝恸哭,亲扶灵,以诸侯之礼葬之,配享太庙。
谥文正。